邮箱 :news@@cgcvc.com

生产力的范式转移:一场AIGC带来的奇幻革命②| 创·享 CGC-XView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22-12-02

接上文


Q5.垂直应用的差异性壁垒在哪?

于春景:心识宇宙研究院院长

对比现在基于大数据、神经网络或其它单一进路的人工智能,我们一开始就想做一个通用的数字心智系统,像人一样,它能够从内在系统上沟通所有的信息,所有的感官输入,包括所有的单点任务AI 能力,这是我们做的底座。我们推出了一个小程序,叫万物总动员,任意扫一个物品,跟物品进行对话,运用的就是我们一部分的开放式对话能力。现在的预训练大模型是一个类似人的直觉系统,很简单,但数据量很大,类似一个潜意识系统,但没有像人的语言智能或推理智能,本质一种被动的统计学习。它没有像人那样的工作记忆系统(Working memory),在一个全局空间(Global Workspace)有自己的人格和记忆、或像自我意识那样的念流。比如你和很多机器人对话,上一句跟你很亲,下去问问我是谁,他不认识你了或和前面无关了。这就是我们研发MindOS系统,相信过不了多久大家就能像捏人一样捏心了。其实相比于今年Yann LeC un或其它几位AI大佬提倡基于世界模型的自主通用智能或NeuroAI,我们很早就开始涉及我们称之为MindAI方面研究,专注于虚拟人心智的赛道。在我们看来它最关键是这样一个内在心智系统底层,加上外部跟别人的开放交互和实时数据输入。我们把两部分结合起来,就相当于把神经AI 、任务式AI 、AIGC、C端流量等系统统一到一个界面,这就是我们致力于打造的壁垒。


李文珏:聆心智能联合创始人
我们底层确实用了大模型,也不只是用了大模型,对话会比文图或者写作更复杂、更难一些,但大模型只能提供比较基础的对话能力,但如果我们要提供支持灵活定制的灵魂引擎,还需要知识、情感、个性等额外的关键技术。比如,知识表示和知识融合;情感分两个方面,一要是能够识别说话人的情绪和背后隐藏的意图,就是言外之意。最难的是机器人的个性和风格,比如是霸道总裁型或者是温柔型等等。我们希望每个AI智能体都能有“灵魂”,那就是TA要有思想、见识、有观点、态度,有个性和风格。

陈雨恒:欧美的大厂和创业公司之间的生态比国内更成熟一些。其实是分两个方向,一是做基础设施型、平台型的,以技术为重;另外一种是应用场景,明确解决某个场景的需求,并用现在的技术就能够解决。产品做增长,有增长就有数据,数据的积累跟社区也是分不开的。
硅谷的创业氛围,特别对早期的用户,通常是建立一个社区,通过社区形成付费用户群体。有一些创业公司在非常垂直的且定义清晰的场景里做产品,非常清楚这个场景面对的用户群体,基于用户增长有了数据,有了数据就可以转化,逐步建立起忠实的客户群之后,它在这个特定场景积累的数据就是它的壁垒之一。我觉得 AIGC 公司大部分都是在找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解决细分的需求。例如Replika,2019年给国内的朋友看,当时他们一个月大概赚2-3万美金,只有几千个付费用户,2021年已经超过1000万用户,说明已经围绕一个忠实的付费客户群体发生了显著的增长。所以我觉得核心还是围绕增长,基于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壁垒。

Q6.听起来数据决定了壁垒。那么,拥有数据优势的大厂,垄断性威胁是否存在?
胡家康: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分工体系——OpenAI 提供技术模型 GPT-3,创业公司在上面翻新模型,得到返回数据,不断优化模型,在技术上形成竞争力和壁垒。我们也希望中国能够走出这样的模式,比如有几家企业集中地买好服务器、资源,做好性能优化,把基础模型做好点,提供给应用层公司。应用层公司再基于自己的板块数据和场景,把模型翻新得更好,这是一种更良性的生态。比如文生图的应用,已经开始和垂直行业做结合。


Q7.芯片封锁会是未来发展的潜在瓶颈吗?
闫俊宇:影响是实际存在的,但这可能不是国内某一家商业公司能够突破的。目前,对创业公司而言,短期还好(规模、体量、时间尺度)。体量上,创业公司需求并不大,或总能有方法来满足相关的标准;而且其中变数较多,影响的是方方面面。但对创业公司来说,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显卡,创业公司做不好不能赖显卡。

陈雨恒:撇开技术本身,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能讨论得出来的,作为创业者聊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假设这个事情一定会往极端的方向走,我觉得更需要像百度、华为这样的公司,在国内建立完善健康的开发者生态,再去服务创业者。所以不如做好分工,把生态上下游都建立起来,而不是所有人都去想着解决终端需求。


Q8.AI行业的下一个机会在哪?
王思捷:不断给成熟技术找到真正刚需的具体场景。启元之前主要是在数字娱乐场景和一些科研项目中,后面会探索包括元宇宙、数字人等,这也是游戏公司包括3D引擎公司本身在破圈探索的领域。AI公司重要的是形成可以由用户自助使用,可规模化扩展的产品,不一定要纯toC,比如Jasper.ai生成营销文案,很难说到底是C端还是B端的工具。

赵亿阳:云知声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官
我想到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时间感。人工智能的概念至今差不多 60 多年了,并不是从 AlphaGo 战胜李世石开始的,要看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80 年代、90 年代发生了什么,时间是连续性的,大家通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可能会有一些启发。
第二个是空间感。我们属于中国的创业公司,在本土发展时,一定要符合国情。除了中、美以外,也可以关注一下印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生什么,这些市场可能也有属于自己的 AI 创业机会,而这些机会也许在商业上非常好复制中国5 年前、美国10 年前的道路,这是个非常大的机会。
第三个是系统观念。我们非常在乎业务和收入怎么落地。现在环境变了,客户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必须清楚我们的客户是谁?他们在哪里?这是生命线的问题;第二,以我们的基因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靠近客户;第三是方式和方法,短期之内,个人建议可以关注以场景为中心的知识图谱产品。

黄民烈:从智能的角度来讲,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最后才是 通用人工智能AGI,AGI的最终目标 就是无障碍的人机交互。现在文生图已经非常卷了,一些非常低成本的工具开始出现。如果聚焦未来1~2 年,Character.ai 已经是很好的样板了,可以关注认知智能这个方向,尤其中文对话,中文比英文更难做,在技术上我们大概有0.5 年的技术滞后,英文做得比较好才会反映到中文上。但我们中文对话的能力已经在世界上领先,超过了Character ai的中文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