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资本熊伟铭:抓住“新金融、新实业、新消费”的黄金时代

   DATE:2015-10-16

在10月17日深圳结束的2015私募股权投资高峰论坛上,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通过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讲解了股权投资“以时间换空间”的投资策略。熊伟铭表示,股权投资的周期看似漫长,实则弹指一挥间,抓住“新金融、新实业、新消费”投资机会,寻找到下一个“独角兽”,才会成为最后的成功者。


以下是熊伟铭演讲精彩实录:

我今天要分享的是股权投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我们从业人员处在什么样的状态?行业里的公司和大家的财富有什么样的关系?希望通过我的分享给大家一些启示。

“新金融、新实业、新消费”是华创资本关注的三个方向,每个基金在开始的时候都会选择熟悉的领域,因为每个投资经理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覆盖所有行业和热点。对于华创来讲,成立十年在金融服务和企业服务领域扎根比较深,从2013年我们开始梳理自己的策略,提炼出“新金融、新实业、新消费”,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的改革”。在大城市生活的朋友都有自己亲身的感受,15年前互联网还是非常小众的,1995-1996年开始有互联网网站,当时网站是很小众的东西,但现在互联网无所不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在网上解决。

股权投资行业的三类人


一般而言,股权投资行业的从业者有以下几点背景:一种是科班出身的投资人,如果从1994年IDG成立开始算起,这一年很多加入这个行业的投资人都是在美国或者其它的全球市场做投资的人,但那时候VC还是非常弱小;第二种投资人是从大公司出来的产品经理和运营总监,比如说前BAT的资深运营总监,他们有很多运营经验,这些人从原公司出来后成立一家基金或加入一家基金,他们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投资人。还有一种投资人是像我这种的,十年前我加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也算热闹,但绝对没有今天这么热闹。


北大毕业之后我属于比较另类的年轻人,当时我对大公司没感觉,我是学经济学的,经济学的出路是很枯燥无聊的,一部分人去做了研究,另外一些人从事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包括咨询或会计行业。我一想人家叫我“熊会计”心里就不太舒服,所以我从大学一毕业就在创业的圈子里周旋。那时候买方和卖方分的不那么清楚,创业公司也非常少,大概一个名片夹就可以把所有行业的人放在一起。

创业非常辛苦,十几年前生态环境还不是那么成熟的时候融资难、招聘难、推广难,做任何事情都很难。当时我觉得再积累一段时间就开始创业,所以加入了美国一家投行,它是真正把中国互联网公司大量带到美国投资人那里。我们当时强调研究为核心,在还没有美国的投资人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也没有投资人从旧金山飞13个小时到北京看这些不知道靠不靠谱的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了。那时候高盛在,雷曼还活着,我们在2005年承销了百度,还有盛大,以及1994年IDG孵化的公司我们在2004年卖出去了。

后来我开始做VC,1998年我参加了清华组织了第一届商业大赛,我发现居然有这么一个职业把科研和生意所有这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创业投资。这个行业特别吸引我。2005年有机会做VC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在之后的六年间我参加了非常多有意思的项目,包括我们是创新工场的投资人,当时的创业者一般是在大公司待的非常难受的年轻人,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源和积累,他们看到很多机会,但在大公司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扔掉了,这让他们非常舍不得。后来我到了贝塔斯曼,德国的土豪媒体公司,到今天接近百年的历史。它在中国每年坚持投资互联网公司,2010年加入贝塔斯曼之后参与了很多项目的投资。

在十几年的职业生涯里不断地投资、朋友们交流总结经验。我们这个行业基本是年轻人的行业,和年轻同事讨论一个项目,结果同事说这个创始人不行,他老了,才四十多岁他就老了。这个行业里的都是年轻人,过几年微信绝对不是最火的社交软件,过几年QQ还会回来一统江山,因为90后和00后的孩子们都用QQ不用微信。为什么不用微信?因为父母都在上面。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一个投资经理如果不在一线,不见创业者,你很难把握到市场的脉搏。如果不更新知识库,觉得诺基亚挺好用,但是如果年轻人不用,你就逐渐被淘汰下去。我们的同事要么来自互联网公司,要么是来自咨询相关的领域,我其实不算太老,但是在我们公司他们喊我老熊,在新的行业里面肯定是年轻人在推动的。


风险投资就是“时间换空间”


华创怎么看现在的投资机会?十年的时间其实挺短的,相对于1994年的IDG,1972年的红杉资本,我们还是行业里的后来者。十年磨一剑,这把剑也不太长、不太利,至少有一点点模样。我们目前有100多家被投企业,我们的做法还是把每个基金的风险分散到“十五到二十”里去,也就是单个投资不会超过单支基金的15%,这样控制基金的规模,是我们看待投资很重要的一件事。


从天使投资的角度来看,因为你看到的机会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一家大公司对于个人理财来说可能就会动心,但对于机构投资人来说,这就是一些误导性的机会。如果每个机会非常任性的依靠投资人的个人喜好,那么你想做一个项目都会千方百计包装这个项目,你想毙掉一个项目也非常容易,但在这个阶段任何一个公司都可以说是不靠谱的,就像十年前的淘宝或者淘宝刚成立的时候。2003-2004年淘宝刚成立的时候是一个策略性产品,只是一个烟雾弹,最后烟雾弹变成了主营产品,存在不确定性,这是我们行业里经常看到的。

总结来讲,风险投资就是“时间换空间”,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你必须常年坚持这个纪律。还有投资的阶段要统一,尽量找寿命长的公司,万一公司股票价格不高,只要盘子在那里,实际上回报还是在的。时间换空间的意义在于要给到足够的时间,这不是在做高频投资。

如果有一两家公司做的非常棒,帐面回报几十倍,还有几家公司非常差,另外几家公司血本无归,还有一些公司还不错但回报只有两三倍,整体这些盘子加在一起是还可以的回报,这是我们说的风险投资中间很重要的一点。这并不是在赌,而是在用简单的数学来分散资本风险,每个人都可以做。比如一支基金里有20家公司,每个项目目标都是十倍回报,有一家做的很好翻了五十倍,一个基金的成本就回来了。剩下的19家公司如果死掉一半,剩下的公司就算每家能增长30%,基金也是赚钱的,这是评估风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其实我们类似于创业者,只不过我们不太在一线,我们不管产品、不管销售、不管运营,我们只是敲边鼓,不断地帮他们融资,帮助这些公司一步一步从小走到大。他们在成长初期跟我们一样,我经常说的是我们这个行业“牵着泥菩萨过河”,过去了就是菩萨,过不去就是泥,每个人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什么这么多高管从大公司里出来,觉得公司的黄金年龄过去了而要创业。其实很多人错过了回报的最高峰。很多百度的员工2006-2007年就出来创业了,但百度到2011年的股价才是最高峰。从长远角度讲很少有人能认为百度的股票价格能到多少、百度所代表的在线搜索或生意能做到多大。

大家经常相信专家给你建议,如果在一线的话你会发现当专家不在一线的时候给你的很多信息并不能够用,很多建议跟你的决策挂不上钩。华创成长速度很快,跟我们在行业里待的时间长有关系,在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华创就觉得有值得挖掘的潜力,在看是否有机会。更关键的还是行业深度研究,只要我们拥有了对某些行业的信心。是不是信心满满,一个标志在于是你是否把钱放到这个项目,很多时候我们会挑战团队对于这个项目的理解,更多的是认为这个公司在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时间里是否完全改变一个行业,因为只有你改变或创造一个行业,你所获得的回报才有暴利。

过去十五年成就的巨头是BAT,他们所代表的网络游戏行业2001年开始的,电子商务行业2003年开始,2001年股灾,9.11事件后股市跌的一塌糊涂,你要不要投钱?2003年SARS,香港房价暴跌,要不要投资?你是不是觉得中国经济不行了,其实每一次低潮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我们更关心的是不是能够投到好公司,而不是这个公司的流动性。我们这个行业更多开始关注你是不是投到最好的公司里面去,我们叫做独角兽也好、多角兽也好,只要是最好的公司,你的流动性基本就是被保证的。


寻找下一个BAT


我们从天使把公司慢慢往上扶,投了天使轮,第二年公司融到A轮、B轮、B+,到C轮,目前主要集中在新金融、新实业跟新消费这三个领域。


我们凭什么能够拿到项目?要么是“青梅竹马”,比如我们跟一家做供应链金融公司创始人认识13年的时间,他把上一个项目卖掉之后,我们是他最早找到的投资人之一。要么是“一见钟情”,有了行业积累,当机会来的时候把机会拿下。还有“谈婚论嫁”,当我们估值和其他基金一样甚至我们的估值还更低的时候为什么创业者选择我们?每个基金有自己的卖法,但对我们来说是当时团队最需要的支持,这些决定了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的竞争获得最好的项目。

为什么有那么多很赚钱的公司VC不投?为什么投只有几个人还在厨房里开会的公司?是风险投资还是疯子投资?很多时候是我们选择那些更有理想的人,可能是1998年的李彦宏或2001年的马化腾,那时候还不知道自己能做成什么,但是对于行业的真知灼见能够打动我们,呈现出来的数据让我们认为确实如他所述在高速成长的环境里。每个项目、每个行业都是重新学习的,没有一个行业重复。我们要找的是新兴的经济的机会。

风险投资不太是一个金融行业,我们每天琢磨的事基本上都是各种各样的公司遇到麻烦我们怎么帮,这些公司到了关键节点到底是辉煌还是毁灭,上市还是不上市,融资估值被砍了一半拿还是不拿,加入这个牛人是真牛还是假牛?这个行业最早提到来源的三种人,用一个词总结这帮人是这帮人必须能折腾,还得经得起折腾,因为不是每天看看报表和底线的,我们这个行业必须有足够多的耐性。但是一旦成功了,一旦有BAT这样的项目,回报就非常可观和惊人。

很多时候大家所说创业者足够“互联网”是指他无论在构思、战略还是在执行上都是具备互联网行业对人要求的素质。夸张的说:最好不睡觉、最好一个礼拜迭代一次产品、最好又懂运营又懂产品、最好还是一个很好的销售。但事实上,一般早期的时候我们碰上的大都是“瘸腿的将军”,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看他做的事情是不是他最长的那快板子,如果他是做运营的,结果非要搞下一代的搜索引擎就觉得这个事不太对劲;如果他是一个技术天才却要搞一个最美的电商也不太对劲。这就是“灵不灵”最简单的判断,就跟大家买衣服的搭配差不多。

 

LINKhttp://wx.fractalist.com.cn/yixin/WinxinArticle/435.html?Aid=435&Eid=1908

©China Growth Capital of the Beijing ICP Registration 京ICP备案 12013288号 Technical support: cubic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