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派 | 简单心理CEO简里里:从纠结到创业其实是个进化的事

   DATE:2015-03-11

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女性创业者的比例仍然较小,但仍然有越来越多具有“雄心壮志”事业心的女性开始在业界展露头角。她们在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面对机会和坎坷时的应对和心得,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3月7日,由网易科技创业Club举办的“网易创业私房话”第一期活动中,有三位华创派女性创始人参加。我们将陆续分享网易科技频道对她们的专访内容,今天带来的是简单心理CEO简里里的创业故事。


“所有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我们比自己以为的更聪明,也更愚蠢。你终究会依赖自己的力量,和自己越长越像。别要求自己不难过、不糟糕,那只是种状态。一切状态的本质是:它总会变化。”


这是简里里——“简单心理”创始人,一个“85”后海归文艺姑娘——在经历过反复“痛苦的纠结”与“绝望的尝试”最后欣然决定创业时所写的一段话,写给读者,也是写给她自己。在决定创业的2014年初顺利拿到德丰杰风投创始人Tim Draper的天使投资,之后的一周时间里,简单心理又顺利拿到真格基金与华创资本的投资。这一切快得连简里里自己都不敢相信。


痛苦纠结——绝望尝试——欣然创业——顺利融资,对于简里里来讲,其实是件“进化”的事儿,而这一切又是如何“进化”的?


以下是网易科技采访简里里口述实录:


创业前:从“纠结”专家到“折腾”达人

因为我读书比较早,所以20岁从伦敦大学硕士毕业回国后,在高校的环境里工作很少会遇到有和我阅历相近的同龄人,但我又非常渴望可以和年轻人接触,同时又总觉得其实生活可以更有趣一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子过得特别“拧巴”。但是自己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或许是因为年轻荷尔蒙比较旺盛,所以我开始各种 “折腾”尝试。


最开始是帮朋友在豆瓣网情感类小组写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这之前还有做过翻译师这种“绝望的尝试”!回头看2013年的生活,好像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一种巨大的自我纠结与怀疑里面,比如我在想是不是职业应该换一个方向了?但大家都觉得我的工作很稳定什么都应该很好才对。可我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时间久了就会想是不是自己太作(zuo,一声)了?还是自己的适应能力有问题?我翻来覆去想了好多次。


我觉得当时自己和很大一部分来寻找我解决问题的人们差不多,好多次都有年轻人来问我:“我很烦自己的工作,但你却这么热爱,你能不能讲一讲怎么做到的?”


其实我想说我都快崩溃了!


不过也是因为这些“折腾”,几篇关于心理咨询的帖子开始在豆瓣小有名气起来,慢慢地每天收到的反馈和私信开始越来越多。后来果壳网和有一些讲座也找去做分享,再后来自己在荔枝电台做了一个节目。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生活好像开始变得有趣一点了。


反正当时主要是为了自己开心,希望生活可以有趣一点。而在这之前,我几乎从未想过要创业。


不过我自己也认真地想了一下,包括在豆瓣受关注也好,后来做讲座分享也好,在大家并不知道你到底是谁、可信度高不高的情况下还会这样地信任你而求助于你,其实或许并不是觉得“简里里”做得多好,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人们实在找不到其他的渠道。


而对于心理专业咨询师这一端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很少有机会被公众看到并了解。


然后我在2013年底又做了这样一个尝试:自己做一个小网站,帮几个(做心理咨询的)好朋友拍完小视频挂到网站上。


创业:终于踢出临门一脚 但产品有雷区


一边做小站我一边想要不然去读一个博士?当然有很大的逃避心理成份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功申请到了Draper Univeristy of Heros(德雷珀英雄学院,主要培养年轻的创业者)入学资格。反复考虑后我就想不如做“简单心理”这个项目算了。这个决定对我的改变很大,就好像临门一脚。


(注,简里里后来在文章里这样回忆他到Draper Univeristy 的最初两周:“过去的这两个星期里面我做了以下的事情:在硅谷的街头声嘶力竭地对着过往的行人唱歌剧;讨好街头的老大爷,让他借给我他的存款单据;和火车上的陌生人搭讪;傍晚的时候在旧金山的消防局找工作;跑卡丁车;制造麻烦;创造新的东西。”)


我非常喜欢Draper Univeristy of Heros的一点,正是它鼓励你去尝试去犯错。


Draper Univeristy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和Tim Draper(德丰杰基金创始合伙人)有一个一对一的谈话机会。聊完之后他竟然主动表示愿意投资我的“简单心理”这个项目,这对我来讲是一个surprise !


其实Tim Draper是一个聪明的投资人,在整个七周内都和我们在一起,平时吃早饭或荒野求生都和我们在一起。在和他聊完之后第二天我便飞回国,在一周内找到了真格基金和华创,说了一下自己对“简单心理”这个项目的想法,于是两家投资又这么敲定了。


像美甲、快餐这些会快速地服务并铺盖人群。但是如果粗暴地用O2O模式去套用心理咨询行业会死得非常快。逻辑非常简单: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如果觉得平台的专业性太差了肯定不会去,咨询师也得不到成长,来访者也接受不到什么帮助,弄不好就真成了居委会大妈了。所以我们在规模等细节方便恪守专业设置,但在恪守的同时必然会折损一些互联网化的东西。


这其中会涉及一些“雷区”。比如传统O2O行业的用户体验评价,心理咨询不能这样操作,因为建立心理咨询要以两个人互相建立信任为基础,不是我哄你开心,我要陪你去了解你自己,虽然可能会面质你,但这个面质是往下开展工作的一个必需环节。如果我知道我治疗完你要给我打分了,那我可能就会讨好你。这样就无法客观地进行了。有很多东西是看起来能做但实际是雷区,一碰就死掉。


女性创业:游走于传统社会价值的地表


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纠结要不要辞职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但是我的父母比较传统,他们和大多数人的看法一样,觉得你有这么一份安稳的(高校老师)工作,还有什么资格不爽的?


周围也有很多声音甚至说:如果觉得无聊不知道要干嘛,可以结婚生孩子啊……


其实我觉得,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一直到现在对于女性都是一种回归家庭的期待,从来没给过足够的“希望空间”,比如“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做一个老师安安稳稳的多好”,其实这算是一种“绑架”。


也是在纠结的那段时间在想:你看,读书的时候,家庭和社会对我的期望是要努力往前跑,去追求各种知识追求开放与变化。到了工作之后,突然大家要你换一个跑道,没有人再关心你所做的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是为什么还不找男朋友、为什么还不结婚这些问题。


我期待的正常社会女性不应该面临这样的压力。比如我想换一个工作为什么不能呢,我对一个男生没感觉为什么非要强求呢,为什么要被逼着结婚呢?


但是我认为所谓的“女权”又并不是说女性一定要冲在前面,而是有选择的自由。你选择做什么不重要,而是要有选择的空间。


我觉得女性创业同样会面临很多来自社会的压力。比如中国的文化觉得女性应该有更多的忍耐,包括媒体树立的各种丈夫爱岗敬业不顾生产的太太等等的“楷模”啊,但是如果角色颠倒一下,社会就要谴责这个女性。这明明是有问题的。


我和男朋友认识了很长时间,包括我之前的写文章,整个路线他都是看着过来的,现在他在和我一起创业。创业这段时间里工作如果结束太晚我可能就会直接住在办公室。有的时候我在想,如果不是男朋友和我一起在创业,还会有人做我的男朋友么?!


现在重新回头看自己之前从“纠结”到“折腾”的过程,简里里觉得:“这也是创业者——甚至是每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准则之一:你允许生活以它自己的方式到来,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China Growth Capital of the Beijing ICP Registration 京ICP备案 12013288号 Technical support: cubic network